七月11日一早,继红小队成员便乘火车赶往红旗渠。
红旗渠,是一个人工修建的灌渠位于河南省林州市,林州处于河南、山西、河北三省交界处,历史上严重干旱缺水。据史料记载,从明朝正统元年(即1436年)到新中国成立的1949年,共514个春秋,林县发生自然灾害100多次,大旱绝收30多次。有时大旱连年,河水干涸,庄稼颗粒无收。史料记载和民间传说干旱严重到"人相食",在这514年里人相食5次。
1959年10月10日,林县县委召开会议作决定把浊漳河的水引到林县来,时任中共林县县委书记的杨贵发出了“重新安排林县河山”的号召。专门研究"引漳入林"工程。工程决定于1960年2月开工,当时正逢三年自然灾害时期,全县只有150亩耕地、300万元储备金、28名水利技术人员。可谓“艰难困苦”。
红旗渠纪念馆内,有对红旗渠的详细介绍,有沙盘模型,投影演示,以及大量的文献资料,可见当地有关部门对“红旗渠”的重视。纪念馆内大量陈列着当年先辈们开凿红旗渠的工具,可以发现,在那个现代科技尚不发达的年代,锤子以及凿子是民工们最常用的工具,可就是这些简单的锤与凿,在豫北地区开出了一条水长城,实现了“引漳入林”,几乎可以说永久解决了林县人民的吃水问题,总干渠分出一二干渠供应居民的日用水,各个支渠流入田间灌溉农田为了更加深刻地理解红旗渠精神,继红小队选择徒步沿着红旗渠,一路走到青年洞,感受革命先辈们的艰苦岁月。
在此次社会实践过程中,队员们体会到了革命先辈的无私付出,留下的红旗渠是真正的“功在当代,利在千秋”。自力更生、艰苦创业、团结协作、无私奉献”的红旗渠精神,是林县先辈们留给我们后人的一笔极有价值的宝贵精神财富。我们必须将之继承并发扬光大。


